科學嚴謹的汽車測試本意是向消費者展示產品的安全,而在最近理想i8的發布會上,這輛家用SUV公然撞上一輛超過8噸的重型卡車。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8噸的重型卡車,車頭高高揚起,幾近傾覆,而這輛SUV卻“幾乎毫發無傷”。
這就是最近被熱議的理想i8和乘龍卡車之間對撞測試,這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的漣漪遠未平息。
乘龍卡車啟動法務部,而稍微有點常識的網友,也質疑這究竟是碰撞測試還是一場自導自演的營銷秀?
在發布會上公開碰撞測試體現自身產品安全也沒有錯,但是,這種瘋狂的危險的演示還是首次,SUV撞大卡車,已經遠遠超過了測試安全的本意,甚至不惜拉上一個“墊背的”,更像是一場妥妥的營銷秀,甚至可以說是帶有“碰瓷”性質的營銷秀。
而當本該嚴謹的科學測試變成“碰瓷式”營銷的手段,即便真是贏了,對品牌、對消費者、對行業又有什么好處?由此導致的同行的內扛、消費者對安全的錯誤的認知、當然,還有缺乏常識的“碰撞表演秀”一旦被更多模仿,對行業的傷害可以說后患無窮。
可以說,不僅是一場關于車輛安全性能的爭議,更像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下汽車行業浮躁、焦慮,甚至在信任邊緣瘋狂試探的危險傾向。愉觀車市認為:這樣的不正之風該剎停了!
舞臺中央的“羅生門”:一場精心編排的碰撞?
看似是技術驗證的碰撞,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多方各執一詞的“羅生門”。
理想i8的發布會的視頻中,理想i8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穩穩地承受了重卡的撞擊,而后者則顯得“不堪一擊”。視頻迅速引爆網絡,驚嘆與質疑齊飛。很快,被當作“背景板”的乘龍卡車方面發聲,直指測試“被擺了一道,聰明人一眼看出假”,并表示法務已經介入。乘龍卡車質疑測試未公開車輛狀況、場景環境等關鍵信息,認為這是“特定設計非常規測試場景”。
隨后,測試方中國汽研和理想汽車相繼回應,堅稱測試合規、數據權威,并將測試中的卡車定義為“移動式壁障物”,稱其卷入輿情“實屬無心之舉”。理想汽車的回應試圖將焦點拉回到自身產品的安全性上,但公眾的疑慮并未因此消散。理想高管甚至在社交媒體上喊話,邀請對方“直播復測”,試圖用一種更具對抗性的姿態來證明清白。
然而,撥開爭議的迷霧,我們不難發現,問題的核心早已不在于“卡車到底是怎么飛起來的”,而在于車企為何要選擇這樣一種極具爭議性、偏離公眾普遍認知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安全。這究竟是一次無心的意外,還是一場蓄意的策劃?
理想i8的碰撞爭議中,一個核心的質疑點在于,這種“自定義碰撞條件”的測試,其結果對真實的道路安全有多大參考價值?正如一篇評論所言,“實驗室里很安全并不代表在真實環境中也很安全”。這種模糊前置條件的宣傳手法,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屢見不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續航里程。車企在宣傳時大肆宣揚CLTC工況下的理想續航,卻對實現該續航的嚴苛條件(如恒溫、空載、不開空調等)避而不談,導致消費者實際使用中續航“大打折扣”,續航虛標的投訴占比遠超燃油車。同樣,智能駕駛的“零接管”視頻,背后可能是測試團隊“試了五次十次拍出來的”幸存者偏差。這種不談前提條件就談結果的宣傳,本身就不具備科學性。
當車企刻意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特定場景”進行測試和宣傳時,它們實際上是在人為地制造信息壁壘,剝奪了消費者進行客觀比較的權利。這種行為比單純的夸大宣傳危害更大,因為它以一種“科學”的面目出現,更容易誤導消費者,使其對車輛安全性能產生錯誤的認知,埋下嚴重的安全隱患。
本質是銷量、流量焦慮下“投資取巧”
將測評變成營銷,如果僅僅是宣傳自家的安全,也可以理解。畢竟安全也是產品的競爭力,宣傳亮點無可厚非。但自導自演以脫離常識的碰撞,以詆毀同行來顯示自己的“安全”,這背后,其實也是體現了理想在現階段面對整個行業“新四化”浪潮下,理想汽車與眾多車企一樣,面對技術焦慮、市場焦慮和品牌焦慮交織而成的復雜心態。
首先,理想汽車賴以起家的增程車基本盤正在被動搖。
增程市場的玩家從幾款激增至數十款,同質化競爭造成理想的技術優勢被迅速攤平,純電領域的競爭更是日趨白熱化。作為理想旗下首款純電SUV,理想i8不允許失敗,但其面臨的銷量和利潤的雙重壓力并沒有合適的解法。在產品日益同質化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抓住消費者眼球,建立“人設”,成為所有車企的當務之急。
其次,新勢力造車除了傳統三強,后起之秀以華為為代表的“強智能新勢力”正在迅速搶占座席。
7月新勢力銷量榜單一出,我們似乎可以明白理想為什么急了。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理想銷量只有3萬輛出頭,僅為30731輛,被擠出了前三強,滑落至第四,不敵零跑、鴻蒙、小鵬。更令人驚訝的是,理想7月銷量不增反降,同比大幅暴跌約40%。反觀榜單上的其他9家車企,同期銷量均同比上漲,有的甚至好暴漲。理想成了十強榜單上,唯一銷量同比下滑的車企。
第三,技術突破難以一蹴而就時,就用“話術”來彌補。“碰瓷式營銷”曾經屢試不爽,理想要“再搏一把”。
如果挽救頹廢的銷量,之前的經驗證明,如果技術突破難以一蹴而就時,就用“話術”來彌補。
這也不是理想一家的“實驗成果”而是在當下浮躁的汽車行業,屢試不爽、成本低見效快的一條路徑。
傳統的營銷方式,如投放廣告、舉辦試駕會,效果日漸式微。而一場“撞飛卡車”的視覺奇觀,或是一次“遙遙領先”的極端場景測試,卻能以最低的成本,在社交媒體上掀起病毒式傳播的巨浪。這種“四兩撥千斤”的誘惑,沒有幾家企業能夠抵擋。它們追求的不再是嚴謹的科學背書,而是能夠被快速剪輯、配上激昂音樂、在短視頻平臺瘋傳的“爽點”。安全,這個最不應該被娛樂化的議題,就這樣被異化成了收割流量的“營銷捷徑”。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些“怪象”。
L2級的輔助駕駛被包裝成“L2.999”或“準L3”,給消費者營造出可以“脫手駕駛”的錯覺;“通勤零接管”的宣傳語喊得震天響,說明書里卻用小字標注著“需全程監控”。小米SU7選裝的前艙蓋,在宣傳中是“高效導流”的性能件,被用戶拆解后卻發現更像個“裝飾品”。哪吒汽車更是因為將熱泵系統的功勞“轉嫁”給新的九通閥組,并用“9>8”的圖形拉踩特斯拉,被市場監管部門認定為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而處以罰款。
這種從“技術自信”到“話術自信”的轉變,本質上是一種投機取巧。車企不再專注于打磨產品,而是沉迷于創造概念、定義標準、搶占話語權。它們試圖通過營銷上的“一鳴驚人”,來掩蓋技術積累上的“厚積薄發”之難。
但這這也是正親手為自己打造一座看似華麗,實則脆弱的“巴別塔”。
長期將付出信任的代價:一場波及全行業的“慢性毒藥”
營銷的狂歡之下,是信任基石的悄然崩塌。車企每一次“用力過猛”的宣傳,每一次被揭穿的“翻車”,都在透支著來之不易的品牌信譽和整個行業的公信力。這劑慢性毒藥,最終將反噬所有從業者。
“星軌大燈”、“女王副駕”、“劇院式影音環繞”……消費者在逛車展時,常常被這些炫酷的詞語所包圍。然而,當宣傳與實際體驗出現巨大落差時,最初的新奇感很快就會被被欺騙感所取代。當每家車企都宣稱自己的智駕“媲美L4”,電池“超級安全”,碰撞成績“行業頂流”時,這些詞匯本身就已貶值。
消費者陷入了“選擇困難癥”。他們無法分辨,哪些是真正的技術革新,哪些是華麗的營銷辭藻。信任的缺失,導致交易成本急劇上升。消費者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查證、去對比,甚至在購車后還要提心吊膽,擔心自己是否落入了“定金不退”、“軟件鎖電”等格式條款的陷阱。這種從“期待的狂歡”到“維權的困境”的集體失落,正在蔓延。
一個健康的行業生態,應該以產品和技術爭高下。但當營銷噱頭成為競爭的主要手段時,行業風氣便會急轉直下。理想i8的碰撞測試,無意中將乘龍卡車拖入了輿論漩渦,損害了對方的商業聲譽,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就說:“這個行業怎么這么糟糕,幾十萬的車非要說上千萬。我希望我們的合作伙伴不要誤導消費者,領先就領先,但是要適當一點,做廣告都沒有底線了,這個行業太糟糕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風氣會演變成“網絡水軍”橫行、惡意抹黑對手的輿論戰。不少車企都設立了網絡舉報中心,懸賞打擊不實信息,這恰恰說明了行業競爭環境的惡化。當企業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制造話題、打口水仗、互相攻訐上時,必然會擠占投入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的資源。這種“零和博弈”式的內耗,最終損害的是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形象。
公信力的坍塌:誰來為“權威”背書?
在理想i8事件中,作為國家級科研院所的中國汽研,其公信力也受到了波及。盡管其聲明測試合規,但當測試項目本身被外界普遍認為是為特定企業的營銷目的“量身定制”時,其“權威性”和“公正性”便難免會打上問號。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第三方測評機構、行業協會、乃至監管部門,是維系市場秩序和消費者信任的重要支柱。如果車企可以通過“鈔能力”或定制化需求,讓這些本該中立的機構為其營銷目的站臺,那么整個行業的信任體系都將面臨崩潰。屆時,消費者將再也找不到可以信賴的參考標準,市場將徹底淪為“劣幣驅逐良幣”的叢林。正如工信部多次會議強調的,企業要充分開展測試驗證,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這既是對企業的警示,也是對行業公信力最后的守護。
信任的重建,遠比破壞困難。面對這場由自身主導的信任危機,車企不能再心存僥幸,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回歸商業倫理和造車本源,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車企必須深刻認識到,安全性能的展示,應當是嚴肅、科學、透明的,其目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而不是為了在發布會上制造一個引人尖叫的“爆點”。
車企應主動擁抱更嚴格、更透明的第三方監管,而不是試圖去“定制”或“引導”測試結果。安全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品牌最堅實的基石,絕不能淪為可以隨意打扮的營銷工具。
營銷的喧囂終將散去,最終能留住用戶的,唯有扎實的產品力。與其絞盡腦汁地策劃一場“安全秀”,不如將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提升車輛的真實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上。汽車工業是需要長期主義和深厚積累的產業,每一次技術突破背后,都是無數的研發投入和嚴苛測試。正如評論所言,汽車工業需要的是苦功夫,而非侃侃而談。
當一款車擁有過硬的質量、可靠的續航、真正智能且安全的駕駛輔助系統時,用戶的口碑自然會成為其最好的廣告。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試圖掩蓋或美化信息的行為,都可能引發更強烈的反彈。車企需要轉變心態,從單向的“品牌灌輸”轉向與用戶的“真誠溝通”。這意味著,要主動、清晰地告知消費者產品的性能邊界和使用條件,而不是讓他們在實際使用中去“踩坑”。
當產品出現問題或宣傳引發爭議時,坦誠面對、積極解決,遠比強硬辯解或甩鍋第三方更能贏得人心。小米汽車在“前艙蓋事件”后,雖然表達了歉意并提供了解決方案,但事件本身已對品牌造成了傷害,這警示所有企業,前期的坦誠遠比事后的補救更重要。建立消費者信任的長效機制,需要企業將誠信原則貫穿于產品研發、營銷宣傳、銷售合同和售后服務的每一個環節,遵循誠實信用原則,這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市場的期待。
理想i8撞翻卡車的“大秀”或許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它所暴露出的行業深層問題,卻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警醒。當車企們沉迷于在精心搭建的舞臺上表演,追求聚光燈下的掌聲與喝彩時,它們可能忘記了,臺下的觀眾——廣大的消費者,需要的不是一場精彩的秀,而是一個關于安全的、可靠的、真實的承諾。
剎住這股營銷的“浮夸風”,不僅需要監管的“緊箍咒”,更需要車企自身的戰略定力和行業自律。造車,歸根結底是一項關乎生命的事業,容不得半點虛假和浮夸。我們期待中國汽車品牌能夠真正強大起來,但這種強大,應源于技術的自信、品質的堅守和對消費者的敬畏,而不是一場又一場精心編排的、最終只會撞毀信任的“安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