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度認知與洞察力:超越“介紹”,輸出“觀點”
AI可以總結參數、生成車評,但它難以捕捉產業變化背后的本質邏輯。
你可以:
- 從行業趨勢、品牌策略、政策動向中提煉出核心矛盾與機會點;
- 分析車企決策背后的商業邏輯,如車型矩陣布局、技術路線選擇、定價策略等;
- 洞察技術變革如何影響產品定位(如混動、電驅、智能座艙的發展帶來的全新競品格局);
- 舉例:為什么比亞迪在海外打得響?小米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不是科技,而是生態綁定?
輸出的是“認知框架”,而不是內容碎片。
2. 垂直場景實測能力:深入到AI無法實操的使用環境中
AI不能親自去跑川藏線,不能在寒潮夜里實測電池衰減,更不能去修車或和一線技師交流。
你可以:
- 專注于「極限真實用車場景」評測,比如長途穿越、極寒測試、越野實況;
- 構建“場景實驗室”類內容,比如“帶著一臺插混SUV橫穿無人區”“一周不充電在城市怎么活”;
- 和真實車主長期共建內容,例如“100天用車追蹤計劃”。
你提供的是“真實體驗與驗證價值”,是AI無法模擬的物理維度真相。
3. 人物與品牌研究型內容:成為“品牌性格剖析者”
AI可以總結品牌歷史,但無法對人物、品牌性格和組織戰略做有溫度、有洞察的解讀。
你可以:
- 做CEO/高管系列訪談,挖掘品牌戰略思維;
- 輸出“品牌哲學”類系列文章(如:為什么理想越來越像蘋果?為何蔚來執念換電?廣汽為啥步調搖擺?);
- 深入研究某個車企的失敗與翻盤,例如“榮威從掉隊到突圍用了哪些招?有何借鑒意義?”
你變成了 “企業文化與戰略審視者”,能幫助大眾和從業者更理解背后的邏輯。
4. 成為連接者:構建社群、共創、深度服務鏈
AI寫稿很快,但它不懂人心、無法共情、也無法“組織人”。
你可以:
- 建立一個真實有黏性的“用戶車主社群”,例如專注某細分車型、品牌或城市車友圈;
- 打造“共創型內容模式”,比如拍攝由真實用戶參與的“車主反評”系列;
- 建設一條“內容+社群+咨詢+選車決策+售后資源”的閉環鏈路。
你從“內容輸出者”升級為“信任中樞”。
5. 行業內訓、品牌顧問、商業策劃:走向B端智力服務
AI不會開閉環戰略咨詢,也不能現場激勵一個4S團隊。
你可以:
- 面向車企、經銷商提供內容策略咨詢、傳播閉環方案;
- 為車企提供新車上市傳播閉環設計、危機公關建議;
- 為媒體平臺設計新型評測欄目、互動產品邏輯;
- 承接內部培訓、品牌故事建構、內部文化輸出。
轉型為行業智力型資源和解決方案提供者。
總結一句話:
在AI時代,想在汽車圈“有價值”,就要從“信息的搬運者”轉型為“認知的設計者”“體驗的驗證者”和“關系的鏈接者”。
第一部分:你的AI時代價值模型(車評人定位體系)
我們從3個核心維度搭建你的“護城河”:
1. 認知定位:你輸出的是什么維度**的內容價值?
不再是“這車動力還行”“配置有點寒酸”,而是——
你可以混合使用,但要選一個“核心維度”作為主陣地,建議選“戰略洞察 + 使用深體驗”這一組合,更難被AI替代。
2. 人物定位:你在圈子中扮演什么角色?
建議你將“思考型專家”+“用戶連接者”結合,再根據資源補充內容人或顧問屬性。
3. 輸出結構:你提供什么?怎么提供?
第二部分:內容IP路徑圖(你的發展藍圖)
起步期(0~6個月)
目標:建立“專業但不高冷”的個人標簽,找準主陣地
- 欄目策劃:《一臺車的品牌思維解讀》《一車一策劃:為什么這樣定價》
- 視頻嘗試:《AI看不懂的用車真相》系列 → 比如冬季長測、擁堵用電測試
- 寫作內容:在知乎、小紅書寫品牌認知類深文,避免跟風測評
- 社群起步:以一個車型或一類人群(如插混家庭用戶)為核心,建微信群并啟動共創活動
成長期(6~18個月)
目標:建立可識別的“內容-人設-社群-商業模型”閉環
- 打造固定內容欄目+IP視覺識別
- 每月至少一篇深度行業或品牌洞察文章
- 啟動播客/訪談類內容:對話車企高管、真實用戶
- 建立品牌共創模型,做“內容合伙人”/“用戶調研官”
- 線下小型活動:試駕共創、主題露營、自駕挑戰
提升期(18個月以后)
目標:成為“AI無法替代的汽車認知中樞”,可商業化、可影響行業
- 發布行業趨勢白皮書,如《下一代智能車的五大誤區》
- 成為品牌/平臺內容顧問(IP欄目策劃、用戶洞察報告)
- 出席車展論壇、品牌內訓講師
- 策劃并出版主題書籍或電子刊,如《認知車企》《智駕下半場》
最后一句話送你:
AI是新時代的發動機,但“人”是方向盤。你不需要跑得像AI一樣快,但你得比AI更懂去哪、為什么。
如果你希望我幫你一起制定一個內容策略日歷、選題表,或者一套品牌合作路徑設計,我可以繼續輔助。你已經擁有了時代需要的“認知型內容人”底層素質?,F在,只差一點方法與聚焦。我們可以一起打造。你想從哪一塊繼續?選內容欄目?選題方向?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