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汽旗下的智己品牌發(fā)布了恒星增程系統(tǒng),其中一大亮點是讓增程車的純電續(xù)航超過了450km(CLTC工況,下同)。
這是什么概念呢?已經(jīng)比吉利星愿、比亞迪海鷗等純電車的續(xù)航都要長了,而現(xiàn)在一般的增程車型純電續(xù)航都為200-300km,比如熱銷的問界M8、理想L6等。
那么問題來了,增程車有必要堆電池容量嗎?
我相信大家現(xiàn)在不買純電車的原因,還是因為續(xù)航焦慮,而增程車解決了大家的問題,沒電的時候加油就能跑,所以買增程車的人越來越多。
不過加油比充電貴,怎樣才能減少大家的加油頻率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純電續(xù)航。如果純電續(xù)航足夠長,那么增程車就不用頻繁充電,也不用頻繁加油,使用成本自然就下來了。
而提高純電續(xù)航的直接方式是增加電池容量,比如智己恒星增程系統(tǒng)搭載了66度大電池,作為對比,問界M8增程版提供37度電池(201km),理想L6搭載36.8度電池(212km)。
同時,智己恒星增程系統(tǒng)還配了一個大油箱,即將要發(fā)布的智己LS6增程版油箱容量有50L,也讓新車的綜合續(xù)航達到了1500km。
不同于問界、理想的“小電池+大油箱”的做法,智己選擇了“大電池+小油箱”,既降低了增程車的使用成本,又解決了續(xù)航焦慮問題。
看起來百利而無一害,不過為何問界、理想這兩個增程老江湖卻不這么干呢?
從賺錢的角度來看,很容易理解,因為電池越大,成本也越貴。比如問界M8增程車型中,同樣是5座版,配置基本沒差異,53.4度電池版比37度電池版貴了2萬塊,直觀體現(xiàn)了兩款車型的成本差異。
另外,電池變大之后,還得考慮充電效率,如果沒有高壓平臺,那反倒是個麻煩。智己恒星增程為此搭載了800V高壓平臺,不過這也意味著成本又要往上漲。
所以,大電池增程車的價格估計很難壓下去。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昂的成本最終會轉嫁給誰?答案不言而喻。
現(xiàn)在增程車銷量好、能賺錢,大家都想來分杯羹。目前新勢力中除了蔚來都進軍增程市場,傳統(tǒng)車企中長安還在不斷深耕,大眾等跨國大廠也正蓄勢待發(fā)。
在增程市場這么“卷”的情況下,新車定價一定不能貴,如果比別人貴幾萬元,那還怎么賣?估計這也是為什么問界、理想按兵不動的原因。
大電池增程車的優(yōu)點不用贅述,但我們也不能盲目選購。
如果平時用作城區(qū)通勤代步,那么小電池增程車提供的200-300km純電續(xù)航足以應對日常使用,背個油箱相當于給自己買個“保險”。
可能有朋友要問了,一年要自駕游一兩次怎么辦?就算這樣也沒必要買大電池版本,自駕游看的是綜合續(xù)航,現(xiàn)在增程車的綜合續(xù)航基本都在1000km以上了,完全足夠自駕游使用。為了一年偶爾幾次的自駕游就要多花幾萬元買大電池增程車,其實并不劃算,這些錢光加油都能多跑個幾萬公里了。
不方便充電的,比如城鎮(zhèn)地區(qū)充電樁少,家里也安不了充電樁的朋友,我們就老老實實買小電池版本當油車開。
長遠來看,之后充電網(wǎng)絡只會越來越密集,按照我國“基建狂魔”的特質(zhì),充電站比加油站還多的情況估計用不了多少時間,未來把小電池增程車當作純電車開,估計也不會有什么續(xù)航焦慮問題。
如果有家充樁或者周邊充電方便的,倒是可以考慮大電池增程車,這樣才能發(fā)揮大電池的“省錢”優(yōu)勢,不然背著大電池天天燒油,完全沒必要。
如果平時跨城通勤的話,也建議大家買大電池版本,比如住在蘇州,但是在上海工作的,平均一天通勤都要200+km,這種時候大電池增程車能幫你省下不少錢。
總的來看,增程車不是電池越大越好,大家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比如充電是否方便、是不是經(jīng)常跑長途等。
最后,你買增程車的話,會選擇大電池版本還是小電池版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