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新能源周銷量榜,一臺此前被視為“小眾車型”的純電大三排SUV沖上了第二名——樂道L90。上市僅10天,累計交付超過4000臺,連續兩周銷量接近理想L9+L8+L7之和;在資本市場,蔚來股價一個月內上漲近40%,不少分析師稱之為“新能源市場的一次意外爆發”。
但在內部,這些數字并沒有引發想象中的慶祝。團隊對它的評價是“還沒到點上”,甚至有人用“剛及格”來形容。外界看到的是銷量的爆發,樂道看到的,是一個市場剛剛被撬開的開端。
在L90出現之前,純電大三排SUV在行業里是冷門中的冷門。即便是大型SUV,五座車型也鮮有亮眼表現;而純電動的大尺寸SUV,往往在銷量榜單幾十名開外。原因并不復雜:這類車型的用戶需求本就集中在“大空間”和“長續航”上,而傳統觀點認為,這樣的產品要么走燃油/增程/插混路線,要么在空間、舒適性和續航之間做艱難的取舍。純電方案雖然更純粹,但續航焦慮、補能不便等問題,讓它幾乎不可能在家庭用戶中打得開市場。
因此,當樂道第二款車型宣布押注一臺純電大三排旗艦時,不少業內人是存疑的。
一位接近項目的供應鏈人士回憶,“最初聽到L90的第一反應是——賣得動嗎?大三排SUV就算熱,也是在燃油、增程、插混的賽道上熱,純電真能成嗎?”這種質疑,在去年底的項目討論會上也存在。彼時,L90的產品定義已基本成型,但如何讓市場相信這樣一臺車的價值,是擺在團隊面前的首要問題。
轉機出現在今年春天。按照行業慣例,工信部申報圖曝光時,廠商通常會同步發布一版修飾過的官方外觀圖,以抵消申報圖的“丑”。但L90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先拋出了一張干凈的前備箱照片——240升的容量、平整的布局,足夠裝下日常購物、長途行李甚至露營裝備。
沒想到,這張照片擊中了用戶的情緒痛點——大三排SUV坐滿人后,行李無處可放。這一痛點被單獨拎出來后,樂道團隊不斷延展它的傳播:先講容量,再講開口高度,然后是電動開合,甚至拍攝了超市直接裝貨的短視頻。上海車展上,李斌還親自坐在L90的前備箱上演“海釣”,畫面一度刷屏社交媒體。
北京用戶黃峰(化名)原本看中的是一款增程式大三排SUV,但一次偶然刷到L90前備箱的視頻后,他的興趣被徹底點燃。“突然覺得,這才是真正為全家出行考慮到細節的車。”他在預售當天就交了定金,試駕一次后便下了訂單。
如果說前備箱讓用戶開始關注L90,那么電池策略的調整,是促使更多人下單的關鍵節點。
最初的入門版L90計劃搭載60kWh電池,在換電體系下有一定成本優勢。但在媒體和社區討論中,它迅速被貼上“短續航”的標簽——對于一臺要挑戰長途場景的大三排SUV,這是近乎致命的。經過多輪內部討論,樂道果斷將起步電池調整為85kWh,并提前對外公布。這一舉動被內部視為“提前拆雷”,讓用戶先相信這臺車沒有明顯短板,才會去發現它的其他優點。上市后,L90又推出了靈活的BaaS電池升級/降級政策,讓用戶在提車后按需切換60度電池,這些調整讓各種需求,尤其是滿足城市通勤用戶的所需。
在8月初北京亦莊的一家樂道中心門口,汽車預言家偶遇了十幾臺白色的L90依次停放等待交付。空氣中混雜著新車漆面的味道和夏末的熱氣,店內的交付區不斷有人簽字、驗車、合影。下午三點,第一批車主開始驗車,有人在拍照留念,也有人直接帶家人體驗第三排座椅。一位身穿白襯衫的銷售顧問正蹲在車門邊,耐心地教一位女車主如何用語音控制空調。
那對帶著兩個孩子的年輕夫妻告訴我,他們原本是燃油SUV用戶,但去年一次長途旅行,油費和時間成本讓他們動了換新能源的念頭。“換電三分鐘這件事,第一次試就上癮了。”依托蔚來十年的補能網絡,L90在高速沿線平均每180公里就有一座換電站,補能里程超過600公里,3分鐘完成換電——這種即時滿足感,正是樂道想要固化成用戶習慣的體驗。
最近一段時間,樂道團隊都能迅速反應——從輕量化PK、行李廂挑戰,到補能網絡實測,還拉著李斌和媳婦一起逛超市。在一次內部復盤會上,有人調出一張對比圖:理想發布“超大行李廂”視頻后,L90的前備箱視頻轉發量在24小時內提升3倍。沈斐在會上說:“別怕正面剛,只要體驗真能打,就要讓用戶第一時間看到。”
外界看L90,是銷量、熱度、股價齊升的爆款;樂道看L90,這是長跑的起點。真正的目標,是在更多玩家入局之前,把“純電大三排SUV”刻進消費者的購車選項里,讓它從新鮮嘗試變成主流選擇,讓樂道L90成為純電大三排產品的基礎標桿。
喬布斯曾經說過:“在產品放到顧客面前之前,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L90的故事,正是一場需求創造——用前備箱抓住注意力,用電池策略消除疑慮,用換電體系建立習慣。
在樂道的內部會議上,這些銷量數字只是方向正確的驗證,還遠未達到團隊的預期。真正的挑戰,是在下一個銷量曲線來臨前,把這條曾經的“冷門賽道”徹底變熱。L90的長跑,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