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華銷量同比大幅下跌14%,奔馳下半年開局迎來了更嚴峻的挑戰。
數據顯示,奔馳7月在中國市場的零售量達26653輛,環比下降超過了40%,這是近5年來奔馳月銷量首次跌破2.7萬輛。
“車轱轆話”了解到,近3年來,該品牌第二低的月銷量為3.6萬輛,這個數據,比剛剛過去的七月仍要多出近一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奔馳7月在售車型沒有一款銷量破萬,即便是賣得最好的也才7700輛。
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此前,在終端價格較為堅挺的奔馳,今年終端產品也在大幅降價。
第三方數據顯示,價格最大降幅36%,優惠12萬元。奔馳E級最大降幅約為20%,優惠10萬元。
近期奔馳A級、奔馳C級、奔馳EQA、奔馳EQB等多款車型更是大降價,最低價相當于打五折。
有上海經銷商給出的奔馳A級報價僅為12.56萬元,可謂創下新低。誰能想到,曾經風光無限的奔馳如今會“賤賣”自己?
價格暴跌之下,不少奔馳門店扛不住了。上半年,北京、上海、杭州等23個城市已有超過80家奔馳4S店終止授權。
據此前報道,2025年,奔馳在中國市場計劃關閉超過100家4S店,以應對市場變化和電動化轉型的挑戰。
頻頻閉店造成不少奔馳車主恐慌,他們擔心用戶權益受到損害。
一位車主吐槽稱,電話打不通,新店不接受老店贈送的保養服務,無處維權,只能自認倒霉。
奔馳與經銷商互相“踢皮球”,導致在這些門店購買了諸多服務的車主們,面臨著維權無門的尷尬境地。
有經銷商稱:“奔馳廠家壓貨嚴重,資金全壓在車上,銀行抽貸后只能關門。”主機廠與經銷商的利益博弈,最終讓車主買單。
最近,奔馳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接受德媒采訪時“抱怨”中國汽車市場內卷現狀。
康林松將中國市場競爭形容為“達爾文式”(適者生存)競爭,說這場價格戰參與的汽車企業超過100家,席卷全行業。
國產電動車崛起推動新能源滲透率突破44.3%,傳統豪華品牌溢價空間被嚴重擠壓,且徹底顛覆傳統豪華車溢價邏輯。
再說幾句
為了挽回危局,奔馳啟動了一場刮骨療毒式的自救,新款CLA電動轎車開發,直接選擇與華為合作,并且GLC純電版也在加速國產化。
可以肯定,等到明年再來看,豪車市場還會繼續洗牌,一場關于“智能化”和“中國速度”的賽跑,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