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切實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這一政策導向將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全方位、多層次的深遠影響。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導者。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34.4%和35.5%,占中國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0.9%。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823.6萬輛,中國占比達70.5%,較2023年的64.8%進一步提升。中國對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的貢獻度為93%,遠超其他國家(如美國、德國等)。同期,歐洲和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為289萬輛和157萬輛,合計占全球約24.5%。
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領先優勢可見一斑。隨之而來的就是新能源汽車各種非理性競爭現象日益凸顯。比如價格戰愈演愈烈,部分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不惜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導致全行業利潤率持續下滑。另一個突出問題是供應鏈壓力的加劇。
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車市正處于從“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國務院此次政策調整既是對國內產業亂象的糾偏,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競爭秩序,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附加值,全力應對國際競爭新格局。
多個部門整頓
在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前,就已經有工信部、商務部、發改委等主管部門對中國新能源車市的發展亂象進行了整頓。工信部表示將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重點查處低于成本價傾銷、虛假宣傳等行為,并加強產品一致性抽查,確保企業合規經營;發改委明確批評“內卷式競爭”突破市場底線,強調需整治低價傾銷、制假售假等行為,并重點核查車企拖欠供應商賬期問題(部分賬期高達200天);商務部針對“零公里二手車”(即新車降價偽裝成二手車銷售)等亂象,要求車企規范銷售行為,禁止通過虛假手段規避價格監管。
汽車上下游產業鏈長、技術密集、固定投資較高,無序價格戰的長期持續,導致產業上下游效益下降,還會削弱研發投入能力、引發產品質量隱患。我們來看一組數據,2024財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豐田汽車的凈利潤為4.7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364億元),而中國前七大車企(、上汽、廣汽、吉利、長城、北汽、)的利潤總和僅為803億元人民幣,為豐田的34%。豐田的單車利潤為13萬元人民幣,而中國品牌的單車利潤僅為8000元。
同時,中國汽車行業在2024年的利潤率為4.3%,已經低于下游工業企業6%的平均水平。到了2025年一季度,利潤率進一步下滑至3.9%,這足以說明非理性競爭現象已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從產業鏈視角看,整車企業,只有少數幾家頭部盈利,而絕大部分企業則陷入了增量不增利的泥潭,這顯然是發展失衡;從上下游來看,上游零部件利潤長期低毛利甚至零毛利,下游經銷商:84.4%遭遇價格倒掛,60.4%的倒掛幅度超過15%。這不是在壓縮經銷商利潤空間,而是在加劇經營風險。
從商業本質來說,有利潤才有一切。即使暫時沒有利潤,但要看到盈利的路徑。現在看來,這兩條哪條也不占啊。
最高級別定調
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強化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督促重點車企落實好支付賬期承諾。同時,著力健全規范競爭的長效機制,加強行業自律,更好發揮標準引領產業升級作用,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質量等增強競爭力。
特別是督促重點車企落實好支付賬期承諾這一條,直指當前產業鏈中愈演愈烈的賬期延長問題,這一問題已嚴重威脅到中小供應商的生存與發展。在過往的激烈競爭環境下,整車企業為降低成本、轉移壓力,對供應商往往采取擠壓策略,導致整零關系緊張,信任基礎薄弱。
數據顯示,此前部分供應商的賬期已被延長至120天甚至更長,導致大量中小企業不得不通過高成本融資維持運營,嚴重削弱了其研發投入和能力建設的基礎。中鋼協甚至在公開文件中明確要求鋼鐵企業堅持“三定三不要”原則(以銷定產、以效定產、以現定銷),堅決抵制車企拖欠貨款的行為,并呼吁全行業執行“不給錢不發貨”政策。
而在新的政策框架下,行業將被引導建立長期互信的整零合作關系,這有利于形成“大河有水小河滿”的良性局面。企業從無序的價格競爭轉向技術競爭以及規范競爭,同時釋放自身創新活力,提升綜合競爭實力。以智能化為例,中汽協數據顯示,2025年搭載L2+級以上智能駕駛系統的車型占比將達62%,智能化已從可選配置升級為核心競爭力。
目前,在有關部門出手整頓無序價格戰之后,中國車市已經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數據顯示,2025年6月全國乘用車零售208.4萬輛,同比增長18.1%,刷新歷年6月銷量紀錄的這一增長,"并非靠一輪新的'價格戰'推動"。這表明政策在引導市場回歸理性方面已開始發揮作用。新勢力頭部品牌集中資源于技術價值、智能體驗和服務優化,傳統車企則加速數智化轉型,強調平臺架構與生態布局,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把降價掛在嘴邊。
當然,非理性競爭的問題雖然得到整治,但是有些新能源品牌的發展和地方保護主義是息息相關的。如何全國一盤棋,就需要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制度約束與激勵引導相協調。才能真正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競爭中贏得更大的優勢。
隨著國務院常務會議"規范競爭秩序"的定調,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迎來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關鍵轉折。這一轉型不僅是應對當前價格戰、賬期延長等亂象的必然選擇,還是為產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制度性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