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長城汽車巴西工廠正式開業,董事長魏建軍親自宣布,巴西總統盧拉也到場助陣。這是長城登陸美洲的里程碑,象征中國車企與歐洲豪華品牌的力量轉換。
這座位于圣保羅州的工廠,曾是奔馳的拉美重鎮。2016年奔馳投資6億雷亞爾建廠,又追加1億歐元改造,但在2021年因市場低迷選擇撤退。昔日豪強的落敗,為長城讓出舞臺。
2021年8月,長城以資產收購方式接手該廠房、土地和設備,不帶人員,不留體系,徹底換血。三年后,它被長城重新點燃,成為中國車企在拉美的前沿陣地。
與奔馳的敗退形成鮮明對比,長城的戰略是農村包圍城市。先在泰國、巴西等新興市場立足,利用本地化生產降低成本,再逐步蠶食歐洲品牌在金磚國家的生存空間。
長城并未照搬國內思路,而是進行針對性改造。巴西工廠產能5萬輛起步,未來逐步提升,首批投產、H9與長城炮,并規劃推出乙醇混動。技術與市場完美結合。
乙醇燃料在巴西有成熟基礎,長城迅速適配當地能源體系。這與歐洲車企依舊押注傳統燃油的遲緩形成對比。長城顯然更懂得如何切入拉美市場。
數據顯示,2025年前七個月,長城累計銷量67.4萬輛,同比增長3.5%。海外銷量23.8萬輛,同比微跌0.4%。巴西工廠的啟用,正是扭轉海外數據的重要武器。
長城并非孤例。中國車企出海正從單純出口向全產業鏈本地化轉型。建廠、配套、研發,逐漸替代歐洲品牌的舊有體系。中國車企的海外版圖,正從邊緣走向中心。
這是一場有計劃的戰略蠶食。歐洲車企的強勢在歐美本土,而中國車企選擇金磚國家作為突破口。以巴西為支點,逐步向南美擴散,形成對歐美市場的側翼壓力。
盧拉的到場,釋放出清晰信號。拉美主權國家需要新的產業伙伴,中國車企提供就業與投資。長城在巴西開廠,不只是企業行為,也是產業和國家關系的重塑。
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重構之際,長城的登陸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國車企集體突圍的一部分。農村包圍城市,從拉美與東南亞的穩固,到未來與歐美市場的正面交鋒。
奔馳敗走的地方,長城站穩腳跟。巴西工廠開業,既是一次產業接管,更是全球汽車權力格局的隱喻。歐洲的衰落與中國的崛起,正在巴西這片土地上完成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