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3日“高層峰會: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創新持續引領產業創新”中,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CTO)周林發表題為“融合向新丨技術跨界 生態協同 系統突破”的演講。

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CTO) 周林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賽力斯集團的周林,非常榮幸代表賽力斯參加我們本次泰達論壇。
二十一載春秋流轉,泰達論壇不僅是中國汽車工業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躍升的重要見證者,也是我們共同譜寫由大轉強、內外共榮新篇章的思想策源地與產業的協同平臺。一直以來黨中央始終將汽車產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支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發展汽車是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著重強調了創新驅動的重要性。
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以全球68%的銷量占比領跑,但增量不增利的生存矛盾暴露出產業競爭已從技術單點突破轉向系統能力的決戰。破局關鍵在于融合創新,通過技術跨界重構產業邊界,生態協同凝聚發展活力,系統創新激活全局效能。
接下來,我將結合賽力斯的實踐,分享三點思考。
第一點,技術跨界,打破壁壘,定義產業新標準。新能源汽車的本質是機械、材料、能源、AI等十大學科的深度交融,其技術革命正推動制造業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躍遷。賽力斯通過兩大融合路徑,打破技術破壁。
1.智電融合。打破電動化與智能化上下半場的割裂認知,構建雙向賦能閉環,電動化構建了智能化的物理基礎,智能化則賦予電動化靈魂。賽力斯攜手合作伙伴,在智電融合領域持續探索創新。例如我們的智能增程系統,通過地圖導航、天氣、數據感知融合在一起,實現超過1100個場景的智能識別與自適應控制,將整車饋電油耗控制在較低水平。再比如我們的超充電池,依托云端AI智能中樞,實現700余項參數的毫米級監護,構建了可、可干預、可追溯的7×24小時電池安全閉環。
2.軟硬一體。軟硬融合是汽車實現從機械實體向數字生命體進化的關鍵,硬件好比人的骨骼,軟件好比人的韌帶,汽車的骨骼為功能實現提供了力度的基礎,而汽車的韌帶賦予了功能柔性的多元。過去我們一味追求大骨骼的誤區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舍棄,而軟件的當期適配性和未來的擴展性正在產業內逐步達成廣泛共識。
賽力斯通過軟硬融合,全方位強化產品,提升服務。在產品方面我們充分考慮了軟硬件平臺的通用性,通過硬件+軟件+生態的底座組合,打造硬件可插拔、場景可編程、生態可隨需系統自建化的整車架構。我們自研的懸架CVC+1的集成控制器,在實現硬件數量降低的同時,整個懸架的動態調整精度也提升了50%,最終為用戶帶來更加智能和便捷的用車體驗。
在服務方面,我們構建了軟硬件融合的風險預警系統,產品軟件可實時感知硬件工作狀態,發現風險并及時上傳至云端。對于比如充電口未關閉、車輛出現事故、胎壓異常等突發情況,我們第一時間利用大數據和AI模型,就可以實現有48項大數據云端的預警與告警,6000余項車端的告警。截止今年8月,整個問界汽車已累計為用戶提供用車安全呵護超過19.5萬次,我們遠程診斷通過線上直接給用戶解決問題有8000多次,累計為用戶節約維修時長突破30萬小時,做到了服務好車,服務好人。
第二點,生態協同,從零和博弈到共生進化。隨著技術發展,汽車產業邊界在不斷延伸,產業競爭已從單一的產品維度躍升至系統能力的維度。車企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融合發展模式成為正道。同時傳統鏈式的供應鏈系統也正逐步退出,而網狀的融合生態正在成為主流,汽車產業正演變為車企、ICT企業、芯片企業、能源服務商等等多主體的共生系統。
4年多以來,我們賽力斯攜手聯合打造的問界品牌不僅開創了汽車產業與ICT企業合作的先河,更推出了M5、M7、M8、M9四款SUV單品,深受市場的認可和用戶喜愛。我們與華為始終保持高度互信、緊密協作、各自發揮長板,共同為問界品牌和產品賦能。
賽力斯堅持推動產業鏈的集成化、集聚化變革,聯合全球頭部供應商,共同打造可靠、有韌性、協同創新的新型集成化產業鏈布局。一方面我們秉承橫鏈嵌套、縱鏈打穿的理念,將一級供應鏈集成至100家以內,其中我們有20多家世界級的頂級供應商企業,另一方面我們攜手寧德時代、文燦、言峰等一流供應商,創造廠中廠深度合作模式,在這種模式里供應商與我們共同設計、研發,并直接參與生產環節,顯著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能,其實也實現了近期工信部提出的賬期交期60天,實現超級工廠+近地化配套的高效協同。
第三點,系統突破,三維共振,激活全球化效能。全球化是涉及制度對接、技術標準、品牌信任及治理能力的系統工程,而非簡單的一次性市場占領行為。我國汽車產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實現系統性突破,需打破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三個層面的不平衡,實現同頻共振。
首先,宏觀層面國內、海外實現同頻共振。當前國內智能產業先發優勢明顯,應充分發揮產業規模、產品競爭力優勢,以內促外,帶動海外市場電動化、智能化的滲透率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應充分借助海外市場的本土化資源和市場空間,以外補內,反哺本土企業的資源短缺,以更多的市場空間牽引國內產業持續向上,實現雙向賦能的協同發展。
其次,中觀層面前后市場各項配套要實現同頻共振。前市場決定銷量,后市場決定存量。近年來國內汽車后市場業務備受車企重視,相關產品與服務質量顯著提升,但對于海外市場而言,與外部本土需求匹配的金融保險、售后服務、汽車保養、二手車等等仍存在較大不足,后市場配套體系建設同樣應當引起重視,與前市場建設運營保持同頻。汽車后市場配套體系能否實現全球化的協同,也將是決定中國車企從產品出海升級為品牌扎根的關鍵。
最后,微觀層面企業各要素之間實現同頻共振,車企想要將本土成功進行海外復制,離不開研發、產品、制造、服務包括品牌等等各要素的密切協同以及均衡的配合,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拖后腿。而海外市場跨要素同頻的核心是構建起相對均衡的標準內核和本地化適配動態協同體系,實現研發、產品制造、品牌服務的全鏈路出海。
近幾年,賽力斯也在穩步推進海外市場的新布局,開啟新豪華出海的新征程。去年十年,問界山河歐洲組合輔助駕駛行的車隊經歷了38天,跨越12個國家,穿越1.5萬公里亞歐大陸,抵達了巴黎車展,向全球觀眾傳遞了融合傳統豪華與科技豪華的新豪華理念。當下正在同期舉辦的慕尼黑車展上,問界品牌也是全系旗艦產品矩陣再次亮相歐洲,與汽車工業發源地的全球頂尖品牌共探豪華未來。
過去,中國汽車產品最大的優勢可能是性價比,當前這個優勢還在擴大,但遠遠不夠。未來隨著技術融合、生態協同的系統突破,汽車產業才能從成本優勢轉向系統性的全面領先,才能實現整體效能的換檔升級,從而最終實現產品、產業競爭力的根本性躍遷。
賽力斯將堅定不移的聚焦智能電動汽車的創新發展與實踐,致力于生態伙伴的融合創新。以智慧重塑豪華,助力全球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讓我們以融合破內卷,以向心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