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競爭激烈、高度內卷的科技行業,能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企業寥寥無幾,小米卻憑一份超預期的財報撕開了突破口。就在本周,小米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以1160億元的總收入和30.5%的同比增長,創下歷史新高,更在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展現出驚人的增長韌性。
在消費電子行業普遍面臨需求疲軟的背景下,小米的逆勢增長不禁讓我們思考:這究竟是短期的業績反彈,還是長期增長動能的釋放?增長路徑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深入分析財報細節,一個結論逐漸清晰,小米的增長并非偶然,而是其“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系統性落地的必然結果。這一戰略不僅支撐了當前的財務表現,更構筑了未來3到5年的增長確定性,使它成為中國科技企業中最具成長可見度的公司之一。
一份超預期的財報,三條曲線背后的增長勢能
小米超預期的Q2財報,源于多業務線的協同增長。在這一季度總收入1160億元中,智能電動汽車及創新業務貢獻213億元,汽車收入達206億元,單季交付量81302輛,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數據側面證明,小米汽車在上市后的第二個完整季度,已迅速躋身國內新勢力頭部陣營。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季度YU7尚未開始交付的情況下,小米汽車上半年累計交付15.7萬輛,支撐起28萬元的平均含稅單價,這意味著小米汽車市場定位并非依靠價格競爭,而是憑借產品力在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這與小米高管的戰略視角形成了呼應,就在財報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明確表示,小米不打價格戰,不參與內卷,宣布將在 2027 年正式進入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毫無疑問,這樣的消息給汽車的業績收入又增加了想象力。
與此同時,小米的傳統優勢業務保持穩健。根據Canalys數據,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達4300萬臺,市場份額14.7%,連續20個季度位居全球前三。更重要的是,小米手機的高端化戰略持續推進,二季度,小米高端機在中國市場的占比為27.6%,其中4000元—6000元價位段市占率升至24.7%;5000元—6000元段市占率提升至15.4%,小米的高端化從口號變成了扎實的數據表現。小米已明確提出目標,未來三到五年進入全球年出貨“兩億俱樂部”,在盧偉冰看來,小米是繼蘋果和三星之后,出貨量最有可能沖擊這一目標的企業。
隨著高端機型在海外市場的持續滲透,手機業務的“量價齊升”潛力依然廣闊。
在AIoT領域,大家電成為增長亮點。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大家電(空調、冰箱、洗衣機)整體收入同比增長66.2%。其中,空調業務表現尤為突出,在行業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的背景下,實現“量價雙增長”,單季出貨量超過540萬臺,均價實現了同比提升。這表明小米在大家電市場的品牌溢價和渠道能力正在快速提升。
很多投資機構從三條增長曲線的角度去理解小米的估值。如果將手機、汽車、大家電這三條增長曲線單獨拆開來看,它們各自都具備強勁的增長動力。然而,對于小米來說,這三條曲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圍繞一個核心戰略展開:人車家全生態。
手機是個人智能終端的核心,汽車是移動空間的延伸,大家電則是家庭場景的支柱。三者共同構成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全場景智能生活閉環。正是這一戰略的統一性,使得小米的增長不再是單一業務的波動,而是生態協同效應的系統性釋放,為公司的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小米獨奏到行業巨頭加碼,“人車家全生態”成為確定性共識
“人車家全生態”并非小米近期才提出的戰略,也不是一蹴而就。早在2023年,小米舉辦小米澎湃 OS 暨小米 14 系列新品發布會,雷軍正式對外宣布小米集團戰略全新升級,從以往的 “手機 X AIoT”,升級到 “人車家全生態”,構建覆蓋三大場景的生態體系。隨著小米SU7的上市,標志著小米正式完成“人車家”三大場景的布局。
如今,這一戰略的前瞻性正被整個行業驗證。2025年以來,傳統制造與科技企業紛紛加速布局類似生態。長城汽車與海爾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汽車與智慧家居系統的深度互聯,實現車控家、家控車的雙向交互;美的集團與華為達成合作,基于鴻蒙生態開發智能家電,并探索與華為智選車的聯動方案。
此外,格力、TCL等家電企業,以及吉利、比亞迪等車企,也相繼推出各自的"車家互聯"解決方案。這些頭部企業的集體響應,表明"人車家全生態"已不再是小眾戰略,而是被廣泛認可的行業形態。這種從小米獨奏到巨頭合唱的轉變,本質上是對人車家戰略方向的最強背書。它意味著,小米不僅在執行上領先,更在戰略定義層面早早占據了制高點。
作為最早投入、最完整布局人車家生態的企業,小米已從市場教育者轉變為生態領跑者。這種先發優勢,使得小米在用戶心智、技術積累和生態規模上建立了其他玩家短期難以追趕的差距。行業共識的形成,進一步鞏固了這家公司增長路徑的確定性。
為什么“人車家全生態”是行業必然趨勢?
“人車家全生態”之所以成為行業共識和必然趨勢,源于技術演進與用戶需求的雙重驅動。在AI時代,設備的角色正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服務。用戶不再滿足于手動操作多個設備,而是期望系統能根據其習慣、位置和場景,自動完成任務。
例如,下班途中,車載系統自動規劃路線,并同步指令讓家中空調開啟、掃地機器人啟動。到家后,客廳燈光和音響自動切換至觀影模式。這種“以人為中心,全生態設備主動服務人”的體驗,是AI時代消費者的核心訴求。
實現這一愿景,非常考驗企業跨領域的綜合能力。小米的獨特之處在于,首先,它擁有全球領先的智能硬件量產能力,覆蓋手機、電視、空調、掃地機器人等數百種品類,形成龐大的家庭設備網絡。其次,小米自主研發的統一操作系統澎湃OS,打破了設備間的系統壁壘,實現跨終端的無縫流轉與統一調度。第三是頂尖的造車工程實力,SU7的熱銷和快速交付能力足以證明,小米具備將消費電子思維與汽車工程結合的能力。除此之外,小米擁有覆蓋全球的10億級設備連接的基礎,這是訓練AI模型、優化主動服務能力的底層資源。
這四項能力的綜合疊加,使小米成為目前唯一能提供完整“人車家”體驗的公司。相對而言,其他企業或許在某一環節具備優勢,但要整合全部能力,需要巨大的時間與資源投入。小米通過前瞻性的長期布局,已將這些能力內化為組織基因,使它在滿足AI時代用戶需求上占據優先地位。
拆解小米的閉環生態與多重護城河
小米的護城河,不僅在于業務布局的完整性,更在于通過技術、規模、研發和用戶信任構建的系統性壁壘。
首先,技術閉環是核心。通過澎湃OS統一操作系統,小米將手機(個人中心)、汽車(移動空間)和智能家居(生活空間)真正打通,實現了數據、算力與服務能力的無縫流轉。例如,用戶可在車載屏幕上直接調用手機上的導航或智能家居控制界面,無需重復登錄或切換應用。這種體驗的連貫性,是碎片化生態無法比擬的。
其次,小米的規模效應正形成正向循環。截至2025年Q2,小米全球聯網設備數突破10億級規模,龐大的設備基數可以讓AI的用戶體驗越好,留存率越高,吸引更多用戶加入,進一步擴大數據規模,形成越用越智能的飛輪效應。
第三,“人車家全生態”優勢的背后,是小米的研發護城河,這也為公司長期高速發展構成了底層支撐。過去五年,小米研發投入累計達1020億元。2025年第二季度,研發投入78億元,占收入比重6.7%,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公司研發人員達2.2萬人,創歷史新高。在AI領域,小米12篇大模型相關論文入選NeurIPS、ICML等國際頂級會議;芯片領域,自研的3nm制程SoC芯片已投入量產,芯片業務五年累計投入135億元,研發團隊超2500人,投資與人才規模均居國內前列。這些投入確保了小米在操作系統、AI、芯片等關鍵技術上的自主可控和持續創新。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品牌與用戶信任的市場優勢。小米擁有數億的“米粉”社群,為新業務(比如汽車)提供了天然的、信任度極高的初始用戶群。這種用戶信任的積累需要時間,卻極大降低了新產品的市場導入成本。SU7上市18小時內大定訂單突破24萬輛,正是用戶信任的直接體現。這種品牌勢能,是新入者難以復制的軟性護城河。
“人車家全生態”加速,小米拿下通往確定性的頭等艙船票
回到2025年Q2財報,這份成績單是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成功落地的證明,也揭示了小米巨大的增長潛力。
短期來看,汽車業務將持續放量,成為最強勁的利潤引擎。隨著YU7車型的規模交付和供應鏈優化,汽車業務有望在下半年實現單季盈利,成為小米新的現金牛業務。 與此同時,生態協同效應帶來的“交叉銷售” 同樣可預期。例如,汽車車主轉化為高端智能家居用戶的比例不斷提高,通過生態系統的聯動,實現不同業務板塊之間的用戶共享和價值提升,從而使得 ARPU 值(單用戶收入)有廣闊的提升空間。未來隨著AI能力的應用,小米有望從硬件銷售為主,轉向以訂閱服務、軟件授權、數據增值為核心的生態運營模式,打開更高利潤率的增長空間。
邁向萬物互聯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時代,小米已不僅僅是一家硬件制造商,而有望成為下一代智能生活基礎設施的構建者。獨特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所形成的閉環體驗、技術壁壘與規模優勢,足以支撐小米在未來五年持續領跑,成為增長確定性最高的中國科技公司之一。
在眾多科技公司仍在尋找方向時,小米已提前鎖定通往確定性的頭等艙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