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明確提出,要構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體系,發展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新興數據等未來產業。今日起,本報推出“產業新勢力”系列報道,重點呈現數字經濟、低空經濟、新能源等產業在黔貴大地拔節生長的勃勃生機,敬請關注。
在六盤水市水城區,一座總投資9.65億元的煤炭儲配中心,正成為破解能源季節性、區域性失衡的關鍵“調節器”。
六盤水市水城區煤炭儲配中心靜態儲煤能力達120萬噸,年吞吐量突破500萬噸。其鐵路專用線與自動化裝卸系統無縫銜接,實現了淡季儲煤、旺季保供的精準調度。
水城區煤炭儲配中心建設現場
“配套建設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與儲煤設施形成‘光儲煤’聯動模式,既降低運營成本,又減少碳排放。”該項目負責人楊瑞行介紹,目前,儲煤筒倉已完成92%,鐵路專用線非涉鐵場平已完工,正在進行路基工程施工。除3號棚外,預計2025年6月主體可建成。投產后,將打通“北煤南運”“外煤內調”通道,每年可調配主焦煤與動力煤超300萬噸,為本地電廠、焦化企業提供穩定的煤源保障。
作為西南首個集焦化、發電、儲能于一體的循環經濟項目,煤—焦—化—電循環經濟基地項目規劃建設2×66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和200萬噸/年焦化生產線,采用6.78米超大容積搗固焦爐技術,并配套全干熄焦、余熱發電等系統,致力于將煤炭“吃干榨盡”。
“焦化項目采用國際先進水平的工藝技術及設備,能耗優于行業能效標桿水平。”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