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比蔚來虧損更慘的汽車公司嗎?
有的。
并且還不是造車新勢力,而是我們熟悉的老牌汽車制造商。
日產汽車。
日產汽車2024財年預計虧損將超355億元,這可比蔚來汽車還多100多億。
要知道的一個情況是,日產在2023年還是盈利260億的狀態。
2024年這種虧損已經不能用暴跌來形容了。
日產怎么了?
一、全球市場的崩塌
日產的崩塌與BBA中國并不相同,日產的崩塌是全球結構性的。
先說中國市場。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單一市場,日產的表現非常糟糕。
2024年全年,日產在華銷量只有70萬輛,同比下滑12%,這已經是日產連續第九年下滑了。
即使這樣,日產壞消息依然不斷,2025年第一季度,日產的銷量又下滑了27%。
賣不出車,產能自然就閑置了。
日產在國內的產能利用率只有40%,其中武漢工廠產能閑置率甚至高達96%。
多家日媒也在報道,武漢的工廠將于2026年結束生產活動。
要知道,武漢工廠可以滿足燃油車、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等多種車型混合生產的能力,在日產的全球布局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種關停策略,更多的只會是迫不得已。
這就要說到日產的全球市場了,依然是全線發展不順。
美國是除了中國以外,日產第二大市場,但由于戰略失誤停售混動車型,直接錯失了美國混動市場43%的增長紅利,之后特朗普政府又開始了關稅政策,不僅直接影響日產1/3的美國銷量,還會讓單車成本進一步增加。
日產的歐洲市場受到中國新能源的沖擊,銷量也下滑了接近9個點;本土市場雖然銷量還沒下滑,但是由于與本田整并失敗,正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東南亞市場也關閉了印尼工廠,產能和銷量也進一步收縮。
日產沒有好消息。
這種全線的崩盤,就是一場雪崩。
為什么呢?
二、日產的教訓:電動化的失利
現在我們是可以下一個定論的。
日產之所以落到如此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錯失了電動化轉型的風口,最終導致市場份額與盈利能力雙重崩盤。
如同多數老牌車企一樣,放不下燃油車的利潤,又拿不出電動化的決心。
其實日產是最早推出純電車型的車企之一,并且混動、增程、氫能源都在搞,說得戰略一點是押注了不同的技術路線,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技術路線卻一直在搖擺。
就拿中國市場來說。
軒逸賣得好吧?占日產在華銷量的50%,日產在國內為了推純電,直接魔改了軒逸,打造了軒逸·純電。
由于是油改電,導致電池大大縮水,實際續航僅僅300公里,今年3月的銷量僅僅13輛。
而日產自己主推的e-POWER增程式混動,不僅經濟能力上落后了國產混動系統,然后又因為無法接入中國充電網絡被排除在綠牌政策之外。
上個月,日產還召回了部分e-POWER車型,說明這套混動系統的品質還有待完善。
電動化失利,又想保住利潤,日產的做法很簡單,那就是削減電動化研發預算。日產在電動化的年投入不足5000億日元,僅為豐田的50%。
燃油車式微,電動化拿不出成果,這讓日產陷入“越砍越虧”的惡性循環。
這種情況直到這兩年才開始改善,有了一些自救計劃。
去年6月,日產提出了“新奮斗100”行動計劃,表示未來三年,東風日產計劃投入超100億元用于新能源車型的研發,研發人員也將從現有的 1600人提升到4000人左右。
在產品規劃上,到2026年底前,東風日產將投放7款全新的新能源產品,其中包括前段時間發布的純電轎車N7。
三、自殺式自救,犧牲利潤換份額?
不過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日產N7更像是自殺,而非自救。
單從產品來說,日產確實N7是一輛好車。
N7今年4月27日正式上市,這是日產基于天演架構開發的首款純電中大型轎車,主打家庭用戶需求,售價區間為11.99萬-14.99萬元。
如此夸張的價格加上日產的品牌力,N7首日訂單突破1萬臺。
明明是一片欣欣向榮,那么為什么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更像是自殺呢?
日產商品規劃總部副總部長尚順事這樣講的:“N7是我們轉型的第一款車,我們想通過給這輛車一個非常有誠意的價格,把我們失去了幾年的東西全部找回來。失去了什么?客戶,具體虧多少,我們不能說。”
對于日產虧損賣車,大家并不懷疑,畢竟N7的作為B級車,有著配置20萬級配置,但是價格確實是10多萬。
所以賣這個車,日產肯定是是虧錢的。
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用N7來拼命搏一搏,通過低價的策略換取銷量,然后讓工廠以及運營跑起來,不至于再陷入各種停產的輿論風波。
但是這個怎么說呢?
先從市場現在市場角度來看,國內電動化汽車的卷是沒有限度的,即使你現在靠著虧損可以完成一些銷量,但是幾個月后,其他的國產車企價格一下來,你日產怎么接招呢?
并且,其他車企大概率賣得比你便宜,甚至還有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