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了趟老家,發現那條曾被OPPO、vivo、華為招牌擠滿的“手機街”,一半鋪子都空了。

最扎眼的是路口那家開了12年的店——去年還貼著易烊千璽海報,喇叭里循環“買手機送藍牙耳機”,現在卷閘門拉到一半,玻璃上用紅漆寫著“清倉!最后3天”,字都褪成了粉白色。
隔壁修鞋的老李頭蹲在臺階上念叨:“以前街坊換個屏、充個話費,抬腳就到。現在?年輕人網購嫌麻煩,老年人不會弄,急得直跺腳。”
這些店,為啥說沒就沒了?
“不是不想撐,是真撐不住。”
山東縣城的王姐開手機店8年,上個月剛把店盤給了賣電動車的。她給我算過一筆賬:月租4500,雇倆店員每月6000,進貨價比網上貴100多——“顧客進店摸完真機,轉身就掏手機搜同款,我這成了‘免費體驗店’。”
更狠的是廠家“抽梯子”。
某品牌區域代理偷偷說:“總部現在把貨都往市區旗艦店送,縣鄉店拿不到新款,連老款都要比官網貴200。顧客一問價就嫌坑,我們總不能倒貼錢賣吧?”
年輕人跑了,更是給了致命一擊。
河南周口的小張,他爸開了15年手機店,去年他堅決不接班:“縣城年輕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網購。上個月進的20臺千元機,擺了倆月只賣出去3臺——還不如去鎮上開快遞站。”
消失的不只是店,是縣城人的“方便”
村里的張嬸上周急壞了:孫女上網課的平板黑屏了,跑遍縣城找修的地方,最后只能托人捎到市區。“以前樓下店花50塊就能修,現在來回折騰兩天,還多花200。”
學生娃也少了個“據點”。
我弟說,初中時放學總往手機店鉆——蹭免費Wi-Fi打游戲,看老板拆新機過眼癮,攢夠錢買第一臺智能機那天,老板還送了個卡通手機殼。“現在店沒了,放學只能回家刷題,沒意思透了。”
網友吵翻了:
- @打工仔阿凱:“上次帶我媽買手機,網上怕被騙,實體店只剩兩家,店員還不耐煩。最后花200塊請鎮上的‘懂行的’幫忙網購,這叫啥事兒?”
- @數碼迷小李:“線下店坑人還少嗎?我叔十年前被忽悠買了臺‘合約機’,每月多扣50塊,坑了兩年才發現!”
- @縣城教師陳姐:“電商再方便,也替不了實體店的‘人情味兒’。王姐以前總給老人調字體、清內存,這些網上誰管?”
現在打開購物軟件,手機第二天就能送到村頭快遞點。可那些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想找個人問問“咋連不上Wi-Fi”;那些攢了半年錢想親手挑臺手機的學生;那些手機突然死機急著修的街坊——他們該找誰?
當最后一家手機店的卷閘門落下,消失的不只是一個買手機的地方。是縣城里“有事抬腳就到”的方便,是打工人記憶里“攢錢買手機”的青澀,是街坊鄰居能說上話的熱乎氣。
下次帶爸媽回村,想給他們換個新手機,你說該往哪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