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這波趨勢下,我們看到很多新的汽車配置普及,例如車機大屏、智能駕駛等,但與此同時,部分曾經常見的配置,正在逐漸消失。
備胎
電動車為了騰出位置給電池包,導致原來的備胎輪井被侵占掉。
回想前些年,我剛從燃油車轉到電動車,沒備胎這件事讓我很沒安全感。當時廠家為了打消用戶的疑慮,買車還會贈送了全年道路救援的服務。
但電車用了已經四年,發現沒備胎這件事,根本就不是事。哪怕中間偶爾出現過扎釘的情況,直接開去附近輪胎店就能解決。
哪怕遇過輪胎直接被干到沒氣走不動的情況,也是沒用過道路救援,搜索附近輪胎店,打電話過去便會開車過來給你送輪胎更換。
點煙器
點煙器這個配置到燃油車后期,已經逐漸在消失。消失原因一方面是用的人少,煙民本來就有打火機。
另一方面是點煙器影響設計師發揮,尤其現在新能源車追求極致簡約,為了簡約甚至連應急燈都挪到頂棚上。
說起應急燈,順帶吐槽一下,現在每次開新能源車,上車前都要先摸清應急燈在什么位置,好幾次遇上緊急情況,一時間沒反應出在哪里。
大燈清洗
大燈清洗當年曾是高檔車的標志,在燃油車后期,這個配置已經越來越少看到。相信大家沒試過開著開著車,覺得大燈很臟而忍不住下車擦拭,這就是大燈清洗消失的原因……
順帶一說,當年汽車不少這種為了提高一點點使用體驗,而把機械構造弄得很復雜的案例,這個也是部分人喜歡玩老車的原因。記得當年的E60寶馬5系,為了把前風擋邊緣位置擦干凈,雨刷運行到頂端,會再伸出一截延長段出來。
還有就是當年的虎頭奔S級,“以訛傳訛”說這款車是配備防彈玻璃。之所以有這個傳說,因為虎頭奔的玻璃很厚,看起來很像防彈玻璃,作用其實是防止起霧。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現在汽車上的空調系統,論功能復雜程度,遠沒能追及上一代的。上代LS直接在后排放紅外線感應,去探測后排乘客身體每部分的溫度,然后調整不同位置的風量和溫度。
擋桿&電子手剎
話題拉回來,繼續說消失的配置。傳統擋桿和電子手感在不知不覺中,已難覓身影。新能源車幾乎清一色使用方向盤后的懷擋來換擋,蔚來、部分比亞迪車型曾用傳統擋桿,但都在改款后改用懷擋,說明用戶普遍是更認可懷擋這種設計。
作為新能源車主,懷擋確實好用,手不用離開方向盤就能切換行進方向,車庫倒車時特別舒服。
跟擋桿幾乎同時消失的還有電子手剎,當前新能源車掛入P擋,便會直接操作駐車剎車,無需單獨在擋桿臺上在布置手剎按鈕。
差點消失,結果重新流行——車載導航
最后放個彩蛋,說一個本來快消失,但近年得意重新發展的配置,那就是車載導航。
燃油車時代的車載導航通常只出現在頂配車型上,而且升級還需要會4S店去刷。后面上汽使用斑馬系統,自主品牌的車機開始有智能化的苗頭,車載導航開始跟手機靠攏,而且能進行聯網升級,車載導航使用體驗得意明顯提升。
但當時車載導航運氣并不好,遇上蘋果CarPlay,大家更樂意接受CarPlay這種低成本方案。沒CarPlay的車主,也習慣了用支架來放手機看導航。
回想當年有款車叫做福特福睿斯,作為低價車型,直接在中控臺設計了原廠的手機支架,足見當時手機支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