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公布業績時直言,“即使面對未來挑戰,我們依然承諾:市場份額不掉,利潤不掉。”業績發布會上,當被問及上述承諾的信心從何而來時,楊元慶對觀察者網表示,這源于現在已經建立起來的卓越運營的能力,一是端到端整合的業務模式,二是全球化布局,即“中國+N”。
什么叫“中國+N”?楊元慶解釋道,首先,聯想會堅持中國作為大本營,因為中國的制造優勢是無可比擬的,很少有國家能匹配中國的制造,低成本、高效率、產業的聚集。同時,為應對當前復雜變化的形勢,聯想已經在全球十多個市場建立了30多家工廠,在能夠更好滿足本地客戶需求、定制化需求、交付時間需求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合規,更好地貢獻社區,當然也可以更好地規避高關稅等方面的影響。
楊元慶表示,“很多廠商是‘中國+1’,但我們已經提前到了‘中國+N’的真正國際化、全球化的布局。面對現在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我相信越是有這種全球化布局,越是有多元化,不光是生產制造,而且研究、開發、服務網絡,越是有韌性,越是有靈活性。”
針對當前的關稅問題,楊元慶特別提到:“我說的‘兩個不掉’是特別針對現在的關稅情況,所以在那些增加關稅的地方,我們相信依靠聯想已經建立起來的基礎,這種核心競爭優勢,我們可以很快地做出調整,從哪兒采購元器件,在哪兒生產,產能怎么更合理地布局、優化,當然也包括價格的調整,從而使得我們不僅在市場上依然保持競爭力,依然保持競爭力的標志就是我們不但不掉市場份額,還增加市場份額。同時,我們還能夠保證對股東的回報,我們的利潤也不但不掉,甚至能夠改善。”
“我們相信全球化沒有終結,全球化只是在做出適當的調整,以新的模式做出調整,可能聯想就是一個榜樣。”楊元慶補充道。
此外,聯想還建立起了端到端整合的業務模式,楊元慶表示:“不像有些競爭對手把制造外包,甚至因為制造外包開發設計也都依賴于外包廠商。聯想也外包一部分,但是更多是在做in-house,也就是自主制造。”這種模式讓聯想從產品開發到市場預測,從采購到制造,從銷售到服務,都能夠完全掌控并根據環境變化進行最快的調整。
聯想全年和第四財季業績實現盈利和營收的雙雙提升,楊元慶表示,這不僅是因為卓越的運營,還在于聯想的創新能力,這是聯想的兩個核心競爭能力。“我們在創新上加大了投入,尤其是圍繞混合式人工智能加大了投入,針對個人智能和企業智能,我們都做出了很多的創新,也發布了很多的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
據財報披露,聯想集團公布2024/25財年全年收入達到49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5%,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下的凈利潤同比增長36%,達104億元人民幣。第四財季所有主營業務實現雙位數營收增長,整體營收同比增長23%,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下凈利潤同比提升25%。
聯想全年研發投入166億元,同比增長13%,研發人員占比達27.8%,同比提升1.6個百分點。
細分業務來看,財報披露,聯想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全年整體營收達3647億人民幣,實現雙位數增長,第四財季營收同比增長13%。其中,PC業務全年份額達23.7%,第四財季份額達23.8%,均位居第一;基礎設施方案業務(ISG)實現營收1048億元,第四財季實現單季營收同比增長63%,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盈利;方案服務業務(SSG)全年營收61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3%,運營利潤率達21.1%,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8%,運營利潤率達到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