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滾雪球一樣,張銘(化名)以租手機套現的方式來解決他缺錢的燃眉之急,卻不料越陷越深,負債越背越重。
張銘“租”的第一部手機總費用5454.76元,中介墊付首付款后,他需分12期還款,但拿到手機后他只能以2500元的價格賣給中介,中介扣除墊付的500元首付款后,實際套現到手僅2000元。
通過這種“租借手機、轉售套現”的方式,他用租來的第三部手機套現來的錢,償還前兩部手機的分期款,而后又租了第四部、第五部……在4個多月連續租下20多部手機后,欠下10余萬元。
張銘遭遇的是網絡高利貸。跟此前媒體披露的“手機回租貸”類似,盡管換上了“租手機”的馬甲,但平臺以他所“租”手機的價格為準,讓他分期還款后發貨,拿到手機的他又根據中介的指定把手機寄到指定的地點給對方回收,其間雙方圍繞手機買賣和回收來約定了租賃期限、還款日期、回購價格等,目的都是套現放款。早在2018年5月底,互金整治辦就為此發函,清理整頓“手機回租”等變相現金貸問題。
這種新型的“手機貸”并不鮮見于媒體報道。據央視新聞報道,一些現金貸公司,將手機變成拓展業務的新媒介,以“租借手機、轉售套現”形式變相發放貸款,號稱“零抵押”“低月租”的“手機貸”。
在無法還款時,這些平臺或中介不斷向張銘施壓,催他盡快還款。與此同時,依然有不少中介源源不斷地加他的微信,給他介紹租機平臺,繼續推薦“租手機套現”。
“不知不覺滾進去了。”發現欠下這些債務后,張銘才幡然醒悟。近日,他向澎湃公眾互動平臺“服務湃”(https://tousu.thepaper.cn)反映了他此前租手機套現的經歷,以警示更多人,避免上當受騙。